当前位置: 考研辅导网 > 应用心理学专硕 > 真题资料

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考研真题: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更新时间:2022-09-26来源:升研教育

升研教育考研频道为23考研、24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考研真题:347心理学专业综合”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考研复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自己备考抓不住重点?想报考985/211等热门院校,但是没把握?升研教育推出考研集训营,全日制封闭式面授,10余年授课经验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助你冲击目标、一战上研!

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考研真题:347心理学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思维

【答案】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2、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3、诱因

【答案】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

4、知识

【答案】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

5、学习动机

【答案】学习动机表现为对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成就归因四个方面,具有激发、指向和调节的功能。

6、教学效能感

【答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7、复述策略

【答案】复述策略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8、先行组织者

【答案】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

9、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年龄特征是指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两个主要部分以及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生理因素的发展动作、活动的发展、言语的发展四个有关方面。

10、顺应

【答案】顺应是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从而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使主体适应环境。比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

11、转换生成说

【答案】转换生成说是由乔姆斯基提出的,他认为言语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指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12、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答案】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是指个体心理发展与以前的心理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

二、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879年,德国的()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A、马斯洛

B、斯金纳

C、冯特

D、弗洛伊德

【答案】C

【解析】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的作用。A项,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B项,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D项,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精神分析体系。

2、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左右。

A、五秒

B、一分钟

C、十分钟

D、一小时

【答案】B

【解析】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容量为7土2个单位。编码方式为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3、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

B、斯金纳

C、冯特

D、弗洛伊德

【答案】D

【解析】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精神分析体系。A项,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B项,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D项,冯特是构造主义的代表人,他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的作用。

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A、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B、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

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

【答案】B

【解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A项,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是指感受性。C项,能够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别的能力是指差别感受性。D项,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别量是指差别阈限。

5、工人操作机器时,可以眼、耳、手并用,这属于()的体现。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A项,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即注意的范围。B项,注意的转移是指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D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

6、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变量被称为()

A、因变量

B、观察变量

C、自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因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也是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变量。BC两项,自变量即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是研究者的观察变量。D项,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

7、“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突出了人格的(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B

【解析】B项,独特性是指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A项,稳定性是指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C项,整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D项,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8、荣格的人格理论强调(

A、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B、内向-外向

C、共同特质-个别特质

D、自我、本我、超我

【答案】B

【解析】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人格。AC两项,属于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D项,自我、本我和超我属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范畴。

9、下列能力中,()是一般能力。

A、写作能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记忆力

【答案】D

【解析】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写作能力、曲调感和节奏感等。

10、学生解题能够“题多解”,说明他的()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幅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A项,再现思维是指依靠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就属于这一种。BC项,求同思维又称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1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A

【解析】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后来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12、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B

【解析】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A项,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CD两项,从迁移的方向而言,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3、有人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自己能力差”,这种归因属于()

A、外部稳定归因

B、外部不稳定归因

C、内部稳定归因

D、内部不稳定归因

【答案】C

【解析】能力是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能力也即对事件进行内部稳定归因。A项,如果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题目难,就是外部稳定归烟。B项,如果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运气不好,就是外部不稳定归因。D项,如果把学习成绩不好归因为不够努力,就属于内部不稳定归因。

14、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

B、画饼充饥

C、谈虎色变

D、叶公好龙

【答案】D

【解析】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D项,叶公好龙是指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不属于经典型条件反射。

15、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25%

B、50%

C、75%

D、100%

【答案】B

【解析】如果一个人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减低其动机。因此这类学生最有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太难的任务不容易实现,而过分简单的任务个体则没有成就感。

16、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是下面哪种理论的观点?()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理解它与许多其他事物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17、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属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性占优势

B、场独立性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B项,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C项,情感型与理智型对应,是指一个人倾向于以内在的情感取向来做判断。D项,内倾型是指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18、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答案】C

【解析】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

19、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C

【解析】诊断性评定是指在教学开始进行前用于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定方法。A项,配置性评定是根据学生在同年级或同年龄学生中的地位,以及个人在成绩水平上的差异来衡量的。由此编班分组,妥当地安排教学计划等等。B项,形成性评定是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方法,又称诊断进步评定或进展评定。D项,总结性评定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功能进行测定,又称为终结性评定,它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

20、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鸣地哭”,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答案】B

【解析】题干中使用了谐音联想法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元。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A项,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C项,元认知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更好地存储和提取信息。D项,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

21、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出版的时间为(

A、1876年

B、1882年

C、1930年

D、1957年

【答案】B

【解析】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它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

22、柏曼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是()。

A、生理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活动特点

【答案】A

【解析】柏曼以生理发展为标准将心理发展分为:胸腺期(幼年期),松果腺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内分泌的全盛期(成年时期)和内分泌缺乏时期(老年期)。按照此理论,幼儿处于胸腺期(幼年期),其心理发展特点是身体比例的成长已趋向成人模型。肌肉和骨骼更强壮,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容量也增加。

23、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是()。

A、横断研究

B、聚合交叉研究

C、质的研究

D、纵向研究

【答案】A

【解析】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C项,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聚合交叉研究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

24、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是(

A、现实原则

B、理想原则

C、快乐原则

D.道德原则

【答案】C

【解析】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也最强有力的部分。其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趋乐避苦),遵循快乐原则。A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BD两项,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遵循道德原则。

25、一般来说,3~6岁被称为()。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青少年期

【答案】B

【解析】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学前期。A项,个体0~2岁为婴儿期。C项,个体7~12岁为学龄期。D项,个体13~18岁为青少年期。

26、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拒绝与母亲的亲近,其依恋类型是()。

A、安全型

B、回避型

C、迟缓型

D、反抗型

【答案】D

【解析】反抗型依恋的儿童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拒绝与母亲的亲近,表现出极大地矛盾。A项,这类婴儿能与母亲和谐地在一起时,母亲离开不会哭闹,但母亲回来又会表现出极大的依恋。B项,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C项,迟缓型属于婴儿的气质类型而不是依恋类型。

27、凡是儿童感兴趣的、颜色生动的、强烈的事物就容易记住,让记忆服从一定的目的还有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记忆是

A、有意记忆

B、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

D、意义记忆

【答案】B

【解析】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忆占优势,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忆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最初是被动的,记忆的目标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而后儿童才能主动确定目标,进行记忆。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8.7岁以上的儿童不仅能正确地说出自已是男孩或女孩,还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这种特点体现了儿童的()。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标准

C、性别角色认同

D、性别角色偏爱

【答案】A

【解析】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理解性别的坚定性。B项,性别角色指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C项,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D项,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29、初中生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特点是()。

A、稳定性

B、平衡性

C、矛盾性

D、批判性

【答案】C

【解析】由于青春期少年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既有反抗性又有依赖性、既有闭锁性又有开放性、既有勇敢又有怯懦、既有高傲又有自卑以及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30、个体出生后,两个重要的生理发育高峰期分别是()。

A、幼儿期和青少年期

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青少年期

D、婴儿期和成年初期

【答案】C

【解析】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知觉是感觉信息的总和,不需要经验。

【答案】错误。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2、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

【答案】正确。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3、长时记忆中,信息遗忘的速度先慢后快。

【答案】错误。

艾宾浩斯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研究发现了遗忘曲线,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4、液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答案】错误。

液体能力(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5、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

【答案】错误。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6、根据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帮助其动机强度控制在较高水平。

【答案】错误。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变化,呈现出倒U型曲线。一般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7、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其教学能力的核心。

【答案】错误。

教师能力有三个方面,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8、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错误。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因此,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所以并非是所有的初中学生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9、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

【答案】错误。

认知动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

10、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仍然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答案】错误。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即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1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主要体现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答案】错误。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主要体现了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12、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到青春期就结束了。

【答案】错误。

同一性分为同一性延缓、同一性封闭、同一性完成和同一性混乱四种。当个体在青春期仍未形成自我同一性,将会延迟到下一阶段,并不是到青春期就结束了。

四、简答题:(共9小题,每小题8分,共72分)

1、简述关于遗忘原因的干扰理论。

【答案】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1)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实验结果表明,前摄抑制随前行学习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人进行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10个无意义音节,达到一次能背诵的程度。然后,一部分被试即行入睡,另一部分则照常进行日常的工作。结果表明,照常工作对回忆所学的材料起了干扰作用,其回忆效果低于学习后即行入睡组的效果。

(3)系列位置效应,其产生的原因,也与这两种抑制的作用有关;材料的中间部分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均较困难,而首尾材料仅受到某种抑制的影响,因而识记与回忆的效果较好。

2、简述吉尔福特的发散生成测验。

【答案】吉尔福特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目前常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创造力测验基本.上是沿循吉尔福特的理论观点编制而成的。

该测验包含14个分测验,针对其中11种能力因素进行测量:

(1)词语流畅:写出包含某一指定字母的词。

(2)观念流畅:列举属于某一种类的事物的名称。

(3)联想流畅:列举近义词。

(4)表达流畅:给定4个字母,要求写出所有可能的由4个以给定字母开头的词组成的句子。

(5)多项用途:列举指定物体的各种不同寻常的用处。

(6)解释比喻:用不同方式完成一个比喻句。

(7)效用测验:列举某物的所有可能用途。

(8)故事命题: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标题。

(9)推想结果:列举一个假设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

(10)职业象征:列举一个给定的符号或物体所象征的可能职业。

(11)图形组合:仅仅使用一组给定的几何图形,画出指定的物品。

(12)绘图:以给定的简单图形为基础,绘出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物体的草图。

(13)火柴问题:移动指定数量的火柴,形成特定数目的方形或三角形。

(14)装饰:以尽可能多的方法来修饰一般物体的轮廓图。

3、内控型和外控型的人有什么差别?

【答案】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1)控制点的来源不同

①对内控者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

②对外控者来说,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

(2)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①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②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4、什么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三方面:

①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简述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有: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

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

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在教学中,实行交互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在教学活动起初,教师先给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教师和学生轮流充当教师角色。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合作性背景下完成任务时,学生会对所运用的而心理策略进行明确或不明确的模仿、证明和辩论,情绪、动机、个性等心理要素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尽量组织、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任何学习都是处在社会或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这些背景从不同途径影响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逐渐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6、教师怎样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风?

【答案】(1)教师要“了解自己”

教师只有现实地了解自己的长处、缺点、目标、人格和特殊才能(特质),才能找到构造他的班级的方式,但并不是去抑制或限制重要的目标。如果教师自己的本质是民主的,就要利用这一特点,但又不要使班陷入那种放任自流的模式,像没有舵手一样。

(2)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①一个非正规的、无指导的、有许多学生参加的班以及在这背景下的教师,教师必须使班风除符合你自己的需要以外,还要符合于学生的成熟、需要、人格和能力。

②每个班是不同的,因此班风的某些部分必须是开放的(不是固定的),不是预先决定的。在了解学生时,也必须了解他们过去经验的性质。

(3)教师要“了解目标”

在教学上,有那么多方面值得考虑,教师头脑里要对目标很清楚,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意识不到目标,教师就只能盲目地达到你所希望的合适的班风。

(4)教师要“了解从何开始”

在建立好班风时,年轻教师和实习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总是试图维护纪律和自己的权威,一开始就以不适当的态度影响班级,因而实际上损害了自己想要建立的那种气氛。有人给年轻教师建议,“你开始时要厉害些”、“别给笑脸”。这种主意(建议)鼓励了这种过分的行动,这是不利的。因此开始时尽可能自然,不要过分地装腔作势。正确地从事教学活动而减少焦虑,才是最重要的。

7、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1)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①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

②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幼儿词汇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抽象性和概括性也在增加。

③词类范围的扩大: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类范围的日益扩大,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④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会出现“造词现象”。

(2)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①语法的掌握:幼儿期,儿童虽然已经能够熟练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但并不能把语法当做认识对象。他们只是从言语习惯上掌握它。专门的语法知识的学习要到小学才能进行。

②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缺乏条理性、连贯性并要以表情和手势为辅助;随着年龄增长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是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既有利于内部言语的产生,也为幼儿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掌握书面言语奠定了基础。

8、简述塞尔曼的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阶段论。

【答案】(1)定义:角色采择,又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有显著发展。

(2)角色采择技能的阶段性:

塞尔曼认为儿童的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五个阶段:

①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已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反应。

②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认为他人所做的即是其所想的,而不能了解他人行动前的思想。

③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约8~10岁)。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但儿童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④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⑤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以上)。儿童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9、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有哪些?

【答案】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③独立意识增强。

(2)反抗心理的表现

初中生反抗心理的表现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

①青少年易出现反抗行为的情况:

a.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b.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c.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d.当成人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会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②青少年反抗方式的具体表现:

a.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但事态平息之后,强烈的反抗情绪会较快消失;

b.漠不关心,冷淡相对,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

c.反抗表现出迁移性,当某一人或事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或事的其他方面,因此容易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五、案例分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基斯等人做了一个“挨饿试验”,让36个被试在24星期内都处于半饥饿状态。试验期间,被试的主要食物包括面包、地瓜、萝卜等,他们每天获得的能量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但仍从事劳动和其他活动。挨饿的结果是:被试除了体重减轻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心理上也变得冷淡,忧虑代替了幽默,对社交失去兴趣,心情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下降。试验期间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食物。结合所学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①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②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

④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人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2)现象解释

题干中被试在挨饿之后,被试除了体重减轻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在心理上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变得冷淡,忧虑代替了幽默,对社交失去兴趣,心情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下降;并且试验期间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食物。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只有在低级需求一食物被满足以后,高级需求一尊重和自我实现才可能实现,所以案例中的被试在食物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对社交失去兴趣,情绪暴动且不安,失去对高级需求的追求。

2.李老师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令人尴尬的现象:他讲课不可谓不透、不明、不用功(有时甚至很卖力),课下督促检查不可谓不细不紧不认真,而学生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师生满以为会取得较大的收获与提高。可最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付出和希冀相去甚远。请问,李老师怎么了?他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答案】在题干中,李老师兢兢业业,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做好、考虑好,学生同样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然而却收效甚微。李老师应该没有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分监控,结果适得其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应该:

(1)提高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概念,能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②类同,能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特征;

③运算,指关系转化和推理;

④理解,主要指对学生的动机水平、年龄特点、个体差异以及教学策略的理解。

(2)改善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

①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②编制教学计划的策略;

③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策略;

④教学材料和教学技术的选择设计策略;

⑤课堂管理策略;

⑥对学习和教学进行测试和评价的策略。

(3)正确把握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但一定要注意松弛有度。

3、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一“我是谁”时,学生的回答有:

小学生说:“我叫xxx,今年8岁,男孩,住在成都市xx区XX街道,我喜欢运动,跑步,跳高,跳远,打球都是我的长项,而且我还参加了跆拳道培训,现在已经红带了。我是勤劳的孩子,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我最近还学会了煎鸡蛋....

初中生说:“大家好,我叫xxx,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学习成绩也很不错,比较擅长语文。当然在其他方面我也很注重培养自己,立志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长大了想当一位科学家,像爱迪生一样,发明好多好多的东西,为人类谋福.....

高中生说:“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大家好,我叫万一,在爸爸妈妈眼中我是一个调皮任性的人,在小学老师眼中我是一个聪明但不听话的学生,在我眼中我是一个谦虑、热情、诚实.....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从学生的自我介绍中,归纳出不同年龄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答案】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学生往往从外部特征描述自己,例如介绍自己的年龄,家住地址,以及具体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儿童对其不同领域的能力做出重要区别,例如在介绍自己的长项时分类列举,因此其自我评价依赖于情境。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2)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在青少年早期,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所以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例如介绍自己的理想、规划和对未来的期待。

(3)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相较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已经很成熟,自我概念更加抽象,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结构更加分化。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更为具体,会从主我和客我两方面来分析,并且自我体验日益丰富。

六、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4分)

1、剖析自己的人格特点,谈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

【答案】

(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①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

②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说的。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③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④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受到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七个方面的影响,完善人格的方法有如下:

①生物遗传因素:一方面要避免近亲属结婚生子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怀孕期间,孕妇要注意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时避免吸烟、吸毒、饮酒等不良习惯。

②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个体应具备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个体应选择具有优秀和谐的社会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并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完善人格方法,即父母对孩子应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亲子之间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促进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自立等。

④早期童年经验: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幼年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所以,在幼儿时期,父母要积极抚养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积极关注与爱。

⑤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法案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学校同伴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少年应参与性质良好的同伴团体。

⑥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多促使负面行为发生。我们意识到这种影响后应在内心对自己有所掌控,不要因为自然、物理环境因素而采取不当行为。

⑦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因此要不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客观分析自己,发挥个人长处,努力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2、论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

(1)教学吸引

①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②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不仅在讲授新课时要有所体现,即使复习课也要注意。复习课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推陈出新,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异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

③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大胆设想,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极大的享受。

(2)兴趣激发

①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积极的,有强烈的成长动机的学习者,他们喜欢学习,而且努力带着理解的态度学习。

②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学生爱好游戏或其他科技、文体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使这些已有的动机和兴趣与学习发生联系,把这些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③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兴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是极好的手段。越是学习好的学生就越是热衷于课外阅读和参加课外活动,越有自觉主动地要求获取多方面知识的强烈愿望。

(3)反馈和评定

①反馈

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通过结果的反馈,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特点,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评定

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和评语。除了强调外在的反馈和评定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己的工作。

(4)奖励和惩罚

奖励与惩罚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5)合作与竞争

学生的学习大多是在课堂中进行,所以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相互独立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三种现实的群体目标结构: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3、结合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谈谈儿童的思维是如何发展的?

【答案】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是儿童思维萌芽阶段,皮亚杰根据对自己孩子的追踪观察研究,把儿童两岁以前(即语言以前)智力发生发展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反射练习时期,动作习惯和知觉的形成时期,有目的的动作的形成时期,范型之间的协调、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和智力的综合时期。

(2)前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发展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表象或形象性思维的特点:

①具体形象性,指儿童是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

②不可逆性,是指儿童还没有概念的守恒性和可逆性;

③知觉集中倾向,当注意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就不能同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方面。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皮亚杰认为具体运思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其主要特点有:

①守恒性,即运算的基本特点是守恒性。个体能在头脑中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的或是本质的东西,才算达到了守恒。

②群集运算能对这些运算结构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能正确地掌握逻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等。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

具抽象逻辑思维,即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就在旧的具体运算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新的运算结构,这就是和成人思维接近的、达到成熟的形式运算思维,亦即命题运算思维。所谓形式运算或命题运算,就是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的逻辑推演的思维。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由本站编辑上传,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关键字: 考研真题   应用心理学专硕   【责任编辑:小青】
  • 推荐阅读

距2024考研还剩

升研考研周末班·小班面授

姓名
电话

*提交信息代表您已同意升研教育《用户信息保护及隐私协议》

备考资料

咨询电话

400-000-8282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版权声明客服中心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2023 www.shengyan985.com 升研教育 版权所有 全国客服热线:400-000-8282

京ICP备202301916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