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辅导网 > 教育专硕(Ed.M) > 报考信息

333教育综合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汉代

更新时间:2022-07-25来源:升研教育

升研教育考研频道为23考研、24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333教育综合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汉代”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考研复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自己备考抓不住重点?想报考985/211等热门院校,但是没把握?升研教育推出考研集训营,全日制封闭式面授,10余年授课经验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助你冲击目标、一战上研!

333教育综合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汉代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官学

(一)太学

1、概述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有制度的正式确立。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


2、特点

(1)教师与学生: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 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在东汉称博士祭酒。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诸生”“太学生”等。

(2)教育内容: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实际上是一 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即儒家“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3)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而有发展,有个别教学、“"大都授”的集体上课、次第相传等。

(4)考试制度: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督促和检查学生学业程度的手段,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①"策"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

②"射"指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

③"科”指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为甲科、乙科。学生所取得的等级是授官的依据。


3、评价

(1)太学使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逐步得到制度上的落实,儒家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

(2)太学为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其教育模式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和发展。

 

“经明" 指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书以上;“行修”指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二)鸿都门学

1、概述

178年,鸿都广]学由东汉汉灵帝创办于洛阳的鸿都门。


2、特点

(1)背景:是统治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宦官集团的利益,为了与太学生支持的官僚集团斗争,利用教育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爱好有密切关系。

(2)性质: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一 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


3、评价

(1)首先,它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

(2)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3)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三)郡国学

1、概述和发展过程

汉代的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A1] 学或者郡县学。

汉景帝时始创:“文翁兴学”,蜀郡太守文翁送地方官吏到京师学习进修,后回蜀郡为官或者为教,在地方设立学校,促进了蜀郡的经济发展。

汉武帝时普遍设立:对“文翁兴学”非常赞赏,并下令各郡国仿照蜀郡设立学校,至东汉时甚为繁荣。


2、办学目的

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优秀学生。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乡射”“乡饮酒"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3、评价

(1)形成了全社会重教劝学的良好风气。

(2)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二、私学

(一)书馆(经舍)

1、概述:是初级的私学。

2、阶段

(1)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知识。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2)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开始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教材有《孝经》《论语》《尔雅》等。

3、教学形式: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

4、结业后:其中少部分人可进人地方官学乃至太学或更高一 一级的私学一经馆从事专经学习,大部分人则从此中断学业,从事农工商活动。


(二)经馆(精舍或精庐)

1、概述:是较书馆高一级的私学,实际上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

2、与书院的关系:汉朝的经馆,实际上是后代书院的历史源头。

3、教学形式:次相传授。老师只对从学时间较长的高业弟子进行直接传授,再由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给初学弟子。


三、经学教育

(一)内容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古文经学依据的是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其他途径发现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

至汉元帝、汉成帝时期,今文经学体系达到鼎盛。后在发展演变中逐渐走向谶纬化[A2] ,遭到了以恢复传统儒学精神自居的古文经学家的反对,造成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持续到东汉末年,长达200年。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学最终走向融合。其中郑玄[A3] 作出了重大学术贡献。


2、章句之学与师法、家法

汉朝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的形式教学,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古籍本无标点段落,经师依照经文的顺序,进行断句并划分章节,然后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说,这样便形成了章句之学,也可称之为经说。

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家法是指大师的弟子对师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家之言。西汉多论师法,东汉多论家法。


3、经学会议与石经

两汉皇帝为统一经学 ,稳定政治思想,召集著名学者对儒学进行讨论。第一次是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的石渠阁会议。第二次是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的白虎观会议。

讨论结果是《白虎通义》(也称《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企图用官方裁定的方式统一经学,使封建道德法典化。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石经[A4] ⑨创立提供了经学的规范教科书,旨在将教育纳人政府所希望的轨道。


(二)特点

1、教育宗旨的政治化。

汉代置五经博士,将儒家的经学教育正式纳人了官方轨道。一方面,它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借助统治者的扶植得以兴旺发达。

2、教学内容的书本知识化。

自汉代儒家经籍成为教育内容的主体之后,传授书本知识也就成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的任务是读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

从以行为技能为主的训练转向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学习,在教育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也带来许多弊病,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脱离实际生活,认识往往限于主观判断和推理,而忽视客观的考察和实证。此外,死啃书本也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呆板和繁琐化。


四、察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汉文帝—开端

汉初官员的选拔补充,主要采取朝延直接征聘地方名流或者由地方官员把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法,称作“征辟异才”或“贡举贤良方正”。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2、汉武帝—确立

(1)设立常科,即孝廉科,“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主要是察举孝子廉吏。

(2)确立察举责任制。规定选任得当与否,选任者与被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功罪赏罚相同。

(3)察举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

3、汉顺帝—发展、

东汉顺帝时,形成了荐举和考试相结合的体制,且考试成分有日益加重的趋势。这是汉代察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评价

儒家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了以儒士取士的局面。


 “汉承秦制” ,实行郡县制,但是汉朝又保留了西周分封制的残余,被分封给皇子的那就称为国。那国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地方官学又称为郡国学校。

谶即神预告人世间古凶祸福的隐语纬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典的神学解释。

 郑玄是东汉后期著 名的经学大师,其一生的活动主要是学习、教授、注书,他的经学成就主要就表现在对儒家经籍的注释上。一是在广采各家经学之长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主见,形成自已独特的经学体系;二是简洁明了他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解释最多的内容。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蔡邕等人倡议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作为规范的经学教科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由本站编辑上传,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关键字: 【责任编辑:小青】
  • 推荐阅读

距2024考研还剩

升研考研周末班·小班面授

姓名
电话

*提交信息代表您已同意升研教育《用户信息保护及隐私协议》

备考资料

咨询电话

400-000-8282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版权声明客服中心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2023 www.shengyan985.com 升研教育 版权所有 全国客服热线:400-000-8282

京ICP备202301916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