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辅导网 > 考研政治 > 马原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2-10-04来源:升研教育

升研教育考研频道为23考研、24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考研复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自己备考抓不住重点?想报考985/211等热门院校,但是没把握?升研教育推出考研集训营,全日制封闭式面授,10余年授课经验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助你冲击目标、一战上研!

马原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基本结构及形式的多样性

(一)实践的本质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

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三)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四)实践的基本类型

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物质生产实践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2、社会政治实践

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

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

当代人类实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三、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2、方法论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②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四、认识的本质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一)唯心主义哲学的先验论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

1、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二)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这是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以实践的观

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性质。

五、认识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其缺点是不深刻。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内容上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其缺点是脱离实践。

3、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①原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原因和基本条件

①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

因为感性认识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具有不深刻这一局限性,所以必须进一步上升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理性认识。

②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②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③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1、飞跃的原因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1、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①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

②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2、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论

①原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②方法论: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3、“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由本站编辑上传,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关键字: 考研政治   【责任编辑:小青】
  • 推荐阅读

距2024考研还剩

升研考研周末班·小班面授

姓名
电话

*提交信息代表您已同意升研教育《用户信息保护及隐私协议》

备考资料

咨询电话

400-000-8282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版权声明客服中心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2023 www.shengyan985.com 升研教育 版权所有 全国客服热线:400-000-8282

京ICP备202301916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