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辅导网 > 医学考研 > 报考信息

医学考研:西医综合知识点(消化和吸收)

更新时间:2022-07-18来源:升研教育

升研教育考研频道为23考研、24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医学考研:西医综合知识点(消化和吸收)”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考研复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自己备考抓不住重点?想报考985/211等热门院校,但是没把握?升研教育推出考研集训营,全日制封闭式面授,10余年授课经验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助你冲击目标、一战上研!

本篇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医学考研中西医综合的相关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学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与其他肌肉组织相似,也具有兴奋性、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

 (1) 兴奋性较低,收缩舒张过程缓慢,变异较大: 

(2)具有一定的自律性,但自律性不如心肌规则,频率也较慢: 

(3)有一 定程度的紧张性收缩: 

(4)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即受到刺激时消化道平滑肌可以表现为进一步舒张, 这使消化管能容纳更多的食物

(5) 对电刺激不敏感,对牵张、化学、温度刺激敏感


2、胃肠激素

(1)肠激素的概念

由胃肠道黏膜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因它们的化学本质均为肽类物质,故也称胃肠肽类激素。

(2)肠激素发挥作用的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分泌方式。指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调节远距离靶组织或靶细胞的活动。

②分泌方式。指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通过局部组织液直接扩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③经分泌方式。即一些胃肠壁内的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是胃肠激素,它们可经内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胃肠激素的功能

胃肠激素的功能可概括为:

①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

②节其他胃肠激素的释放;

③养作用,即一些胃肠激素可促进消化道组织的生长


3、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I)紧张性收缩

是指平时胃的平滑肌就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 进餐结束后略有加强。其作用在于,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保持一定的胃内压, 使其他形式的运动得以有效进行。

(2)容受性舒张

是指进食过程中,食物刺激口腔、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部肌肉的舒张。其生理作用在于使胃更好地完成容受和贮存食物的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引起胃容受性舒张的迷走神经所释放的递质不是乙酰胆碱,而是VIP或NO。

(3)蠕动

蠕动是一种始于胃的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的收缩环,空腹时极少见,进餐后显著增多,约为3次j分。

其生理作用是: 

(1) 磨碎食物团块,使其与胃液充分混合后形成食糜; 

(2)将食糜不断地推向十二指肠,故有蠕动泵或幽门泵之称。


4、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酸的成分

胃酸

胃蛋白酶原

粘液和碳酸氢内因子盐

内因子

分泌细胞

壁细胞

主细胞(主要)粘液细胞

粘液细胞,贲门腺、幽门腺

壁细胞

功能

激活胃蛋白酶原;保持胃小肠内无菌状态;刺激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有助于小肠内铁钙吸收

被盐酸激活后消化水解蛋白质

保护胃黏膜

与维生素B12结合,促进回肠对其吸收

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可将消化期胃液分泌分成头期、胃期和肠期。

(1)头期:食物对口腔、咽、食道、眼、鼻、耳等的刺激,通过相应传人通路,反射性地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胃腺,或作用于ECL细胞间接刺激胃液分泌。迷走神经还可引起G细胞释放胃泌素,再引起胃液分泌,但支配G细胞的迷走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不是乙酰胆碱,而是胃泌素释放肽(或称蛙皮素样肽)。

(2)胃期:食物进入胃后对胃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可引起胃液大量分泌。

调节通路包括:

 1)食物扩张胃体和胃底部,兴奋迷走迷走神经反射通路,也可兴奋壁内局部反射通路;

2)食物对胃窦的扩张刺激,可通过壁内反射引起胃泌素释放: 

3) 食物的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分解产物肽、氨基酸,可以直接兴奋G细胞分泌胃泌素。

(3)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后,可刺激某些胃肠激素,如胃泌素和肠泌酸素的释放,引起胃液分泌。

各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1)头期: 分泌量较大,胃蛋白酶含量丰富,酸度也较高,受情绪因素、食欲影响明显。

(2)胃期: 分泌量最大,酸度很高,但酶含量较头期略少。

(3) 肠期:分泌量较少。


5、小肠运动的形式与作用

(I)紧张性收缩

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并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肠腔内压。

(2)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缩运动,空腹时极少发生,进餐后逐步加强。分节运动存在频率梯度,从十二指肠(12次/分)至回肠末端(6次/分~8次/分)依次递减。

生理作用是:

①充分混合食糜;

②增加食糜与肠黏膜的接触机会:

③挤压肠壁以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④对食糜有弱的推进作用。

所有这些均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蠕动

蠕动是一种环形肌与纵行肌共同参与的运动,表现为向小肠远端传播的环状收缩波,可始于任何部位,行约数厘米。作用是将食糜向小肠远端推送。


6、胰液分泌的调节

空腹时胰液基本不分泌,进餐时食物对头、胃、小肠的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其中体液因素的作用更重要。

(1)神经调节

食物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直接引起胰液分泌,迷走神经兴奋还能引起胃泌素释放,后者也可刺激胰液分泌。此时胰液分泌的特点是酶含量较高,但水和HCOr分泌量较少。

(2)体液调节

①胰泌素的作用。酸性食糜、蛋白分解产物等都可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释放胰泌素,它经d血循环至胰腺后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特别是水和HCO%

②胆囊收缩素。蛋白水解产物、脂肪酸、脂肪、酸等都可刺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黏膜分泌胆囊收缩素,后者可刺激咦腺分泌胰液,特别是胰酶的分泌。胰泌素与胆囊收缩素存在着协同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也存在着协同作用。

CCK刺激胰酶分泌的途径有二: 

1) 直接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 

2) 先作用于迷走神经,再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胰酶分泌。

胰酶分泌存在着负反馈效应,特别是胰蛋白酶。进食后,在蛋白水解产物作用下,通过CCK释放肽引起CCK的释放,CCK 再引起胰酶分泌增加。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CK释放肽失活,反馈性抑制CCK和胰酶的分泌。这一效应可以防止胰酶的过度分泌。


7、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肠—肝循环

(1)成分。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等。

(2)作用。胆汁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即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可以使脂肪乳化成微滴,从而增加脂肪酶对脂肪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另外,胆汁可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混合性微胶粒,将脂肪分解产物运载到小肠黏膜表面而吸收,但胆盐在此并不吸收。

(3)胆盐的肠一肝循环。胆盐协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后,随小肠内容物被推送至回肠远端,并在此大部分(95%)被重新吸收入血,经[ ]静脉返回肝脏,再随胆汁分泌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每次进餐后,可有2次~3次循环。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由本站编辑上传,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关键字: 【责任编辑:小青】
  • 推荐阅读

距2024考研还剩

升研考研周末班·小班面授

姓名
电话

*提交信息代表您已同意升研教育《用户信息保护及隐私协议》

备考资料

咨询电话

400-000-8282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版权声明客服中心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2023 www.shengyan985.com 升研教育 版权所有 全国客服热线:400-000-8282

京ICP备202301916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0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