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辅导网 > 应用心理学专硕 > 报考信息

应用心理专硕考研知识点:社会心理学(侵犯)

更新时间:2022-07-28来源:升研教育

升研教育考研频道为23考研、24考研的同学们整理了“应用心理专硕考研知识点:社会心理学(侵犯)”的相关信息,希望对正在备考的你有所帮助。考研复习效率不高怎么办?自己备考抓不住重点?想报考985/211等热门院校,但是没把握?升研教育推出考研集训营,全日制封闭式面授,10余年授课经验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助你冲击目标、一战上研!

应用心理专硕考研知识点:社会心理学(侵犯)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含义(攻击行为)

定义多种:

1、任何伤害或能够伤害他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含义特别宽泛。包含运动场上合理冲撞,包括无意中把别人撞个大跟头。

2、任何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引入意图”)

攻击行为是外显行为;

攻击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攻击行为是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

这种定义属于广义的定义。包括警察抓捕犯罪嫌疑人,或开枪击毙罪犯。

3、任何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狭义的定义。

二、侵犯的种类

1、根据侵犯方式:语言侵犯、动作侵犯;

2、根据动机

报复性(敌意)侵犯:卢刚杀人案,马家爵杀人案。

工具性侵犯:只是把侵犯作为一种手段。如银行劫案,劫匪劫财。目的是抢劫,但为了达到目的而对人进行伤害。

3、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

反社会侵犯行为: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侵犯行为。凶杀等。

亲社会侵犯行为:不但不违背社会主流规范,还可以为维护社会秩序服务。如司法部门惩治罪犯。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这种侵犯虽然不为社会准则所需,但也不违背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如正当防卫,运动场上合理运动员违规的冲撞。

4、根据侵犯涵盖的范围:

广义的:包括一切有动机的侵犯行为。

狭义的:本教材定义中。专指违反社会主流的伤害行为。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理论

1、人类都有好斗的劣根性。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我们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本能。所以人无法摆脱侵犯,只能通过替代性活动,比如体育运动竞赛,诉说叫嚷,写日记,摔东西,唱歌跳舞,游戏等等,消耗侵犯的动力,才能使侵犯的倾向得到控制。

2、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

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总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代表对生命的追求、爱、创造的生本能和代表着恨与破坏冲动的死本能。

死本能这种自我破坏性冲动指向外部时,就以敌对、好战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死本能转入内部时,就以自我惩罚的形式(如自我摧残、自我折磨、甚至自杀)表现出来。自杀是自我惩罚到了极端的程度。

3、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

强调攻击本能的自发性。认为侵犯是动物的本能。作用在于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保持一定 的地盘和食物来源,让最适宜生存的强壮动物活下来,并繁衍生息。

他认为动物的侵犯行为分两种:

一是掠食行为:其目的是果腹,这种行为是不带情绪的,近乎天性的反应。

二是争斗行为:群居的动物会因为食物的分配、性配偶、空间的争夺发生侵犯行为。

4、侵犯的生理基础

人们研究了激素、遗传基因、神经系统、生物化学等因素,认为侵犯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基础。

侵犯行为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雄性激素高的个体当受到千扰时,更多感到不安和紧张,他们就显得较为冲动、易怒,挫折忍受力相对较低。通过服用较低雄性激素药物可以削弱有暴力倾向男性的攻击性。

神经系统对侵犯也有作用。研究者在人身上和动物身上发现了一些与侵犯行为有关的脑区。当激活这些脑区,敌意程度增加。

酒精和神经递质5羟色胺对某些人在面对冲突和挑衅时会不会做出攻击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二、挫折一侵犯假说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多德拉等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同时,挫折的存在也总是要导致某些形式的攻击行为。

多拉尔德认为,攻击的发生强度与欲求不满的量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

梅尔则提出'挫折固执理论。他认为,犯罪一般有两种心理动力所引起, 一种是心理欲求所引起, 这种犯罪有偷盜、欺诈、拐骗、偷税漏税等。这种犯罪一般在行为前要考虑得失,得大于失才去犯罪。

另一种犯罪是基于挫折而起的,有性犯罪、杀人犯罪等。这种犯罪往往不考虑以后的惩罚,不计得失。这是因为,挫折使人情绪显著激昂。这时的攻击行为是刻板的、固定的、甚至是无目的的。

1941N●米勒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修订,米勒认为,挫折并不都引起攻击。

有的人受到挫折后反而增强了战胜因难的决心;有人受到挫折后变得紧张、倒退、无动于衷或陷入空想等;还有的引起攻击行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观察与模仿班杜拉认为,人类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侵犯行为主要也是通过这种观察和模仿而形成。

如果儿童经常耳闻目睹各种侵犯现象,就可能学会各种侵犯行为。

四、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

较有代表性的是道奇19841994 年研究。

他认为社会信息加工包括五个步骤:编码、解释、反应搜索、反应评估和抉择、反应执行。

这个理论主要解释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机制的。他认为,如果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某个环节出现偏差或缺陷,就有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并进入恶性循环。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导致侵犯的直接因素

()挫折

根据挫折理论,剧烈的挫折可能激发直接的、指向挫折来源的攻击行为(强者一般采取直接攻击),也可能引起间接性、替代性的攻击行为(迁怒于他人、物、己);而弱的来源不明的挫折则只引起间接性、替代性的攻击行为(迁怒于他人、物、己)。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常常若是生非,就是这个道理。

()挑衅

当受到他人直接挑衅或被激怒时往往会以牙还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无必犯人。当然,至于对方的行为是挑衅还是友好,那要看自己如何解释对方的行为。

()诱因

厌恶性刺激诱因:现实中产生痛苦的厌恶体验的刺激有多种不同来源与形式,它们都可以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

1、殴打暴力事件

2 言语侮辱、自尊受损

3、生活资源匮乏或者被剥夺,就会激发游行示威、武装暴乱等集体性攻击行为

4 疼痛

二、影响侵犯的背景因素

1、炎热

2、拥挤

3、家庭冲突和暴力

4、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5、侵犯线索

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与途径

1、宣泄

2、惩罚

3、置换和寻找替罪羊

4、培养移情能力

5、培养成熟个性

6、认知干预

7、创造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搜集整理,由本站编辑上传,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关键字: 【责任编辑:小青】
  • 推荐阅读

距2024考研还剩

升研考研周末班·小班面授

姓名
电话

*提交信息代表您已同意升研教育《用户信息保护及隐私协议》

备考资料

咨询电话

400-000-8282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关于我们加入我们版权声明客服中心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8-2023 www.shengyan985.com 升研教育 版权所有 全国客服热线:400-000-8282

京ICP备2023019160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051号